解脫非難,難在定慧。身心大定,便生智慧,智慧既生,解脫亦易。欲明解脫,先除六賊:耳不聽聲、目不視色、身不濁污、意不著物、鼻不妄臭、口不貪食。六賊既空,五蘊自明。受、想、行、識,如鏡見形。五蘊既明,三家會合,精氣與神,長養活潑,上下流通,何難解脫。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解脫並非困難之事,困難在於需具備禪定的智慧以及身心能夠達到高度的定力。面對於人世間的順境、逆境,都要能保持定力,不去受外境及心境的影響生起貪慾來障礙心性,並自在無礙的應對生活,時時充滿生命力的能量與智慧,才能達到真正解脫的作用。身心能達到高度的定力,便會產生通達事理圓融事理和明辨是非的智慧。有了智慧的萌生,在定慧上下功夫,才有解脫的功能,要談解脫也就容易了。
想要明白解脫的途徑,就要先除去六賊。六賊從何來?
眼所見者為色塵;
耳所聽者為聲塵;
鼻所嗅者為香塵;
舌所嚐者為味塵;
身所覺者為觸塵;
意所分別者為法塵。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如果沒有善用身上的六根,受到外界的引誘,敞開大門,生出貪戀,心神馳外追求慾望,致使精、氣、神、大量流失,讓六塵變成六賊,導致身心靈受創,忘卻原本清純靈明本性。
所以要去除的六賊就是:
耳朵不要聽不好的聲音,眼睛不去看不應該看的色相,身體不去接觸會染污心靈的物質,心意不要貪著外物,鼻子不妄嗅香氣,嘴巴不貪食美味。這六賊如果能去除,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色等自然能明白,其餘的受、想、行、識,就有如明鏡,可以清楚看見所有一切的形象都是虛假之物。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野,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以此警告我們,追求外在的形色,將蒙蔽本性的清純靈明。千萬別讓六賊偷走了我們的精氣神,否則成了[有體無魂]的稻草人,談何生活,營造幸福人生;說什麼修道,復古收圓,都是癡人說夢。
人世間的苦厄,乃是五蘊匯聚的傑作。[心經]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何謂五蘊?
簡略來說,五蘊是指我人身心,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身體,並及外在的物質世界;[受、想、行、識]是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是精神。五蘊的蘊,是積聚的意思。五蘊的意思是指積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蘊舊譯為五陰,陰,是賊害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五者能賊害我人的性德。如果能時時觀照並喚醒原來自性,認清五蘊的真相原來其實是幻相,如水中月、鏡中花,並非真實,就會笑自己為何如此傻,一生都在為傷害自己的[五蘊]假相拼命,為了假象而傷了自性。
所以有人會說,人生的一齣戲,六根是演員,五蘊是劇情,世人沉迷劇情中,難捨悲歡離合。如果看清了這齣戲的真相,就能了解五蘊猶如鏡中所見,有如黃粱夢,為夢中境計較、悲傷、痛苦、煩惱‧‧‧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的幻境。
知道明白五蘊的幻境是假,唯有本性是真,身體力行,精、氣、神自然聚集會合而不會受到五蘊產生的苦厄所傷害,正所謂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身心靈健全,自然能長養性命,充滿生命力應對生活,無不流通,無往不利,也就沒有[解脫]的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