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典寶庫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昌帝君陰騭文(陰德文)-圖  

帝君日: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濟急如濟固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賬濟鄰朋。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羮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文昌帝君累世為儒,隸掌人間科名爵祿。帝君宿世精勤向道,已蒙佛授記,將來證果,號安樂不動地如來。若能每日虔誦此文,且依教奉行,並流通助印此篇寶訓,則不論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必得帝君暗中護佑,獲得下列殊勝利益:

  一、考運順暢,金榜題名。

  二、子孫賢孝,聰慧上進。

  三、家庭美滿,事業發達。

  四、遇難呈祥,逢兇化吉。

  五、心想事成,福壽綿綿。

 

 

文章標籤

新店凌寶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太上老君Q版圖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見善不為。自罪引他,雍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衆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駡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駡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衆。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駡。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而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文章標籤

新店凌寶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

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

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

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錄自道教總廟三清宮倡印之 道德經>

太上老君騎牛法像  

             道德經       

【觀玅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玅之門。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盈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守中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無私章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玄德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虛中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為腹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道紀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不盈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復命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有章第十七】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悠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四有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樸素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食母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於惡。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

忽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從道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抱一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同道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處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輜重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襲明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常德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自然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不道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道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 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 無欲,而民自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 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 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錄自道教總廟三清宮倡印之 道德經>

文章標籤

新店凌寶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讀後心得 pic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瑤池金母讚

瑤池金母普偏瀛東測妙機

勸眾存德學善儀。覺悟懺悔修正果。

慧智貫徹登中池。金筆開科無私曲。

章成耀珠燦鯉魚。全憑道心挽迷路。

卷讚團圓樂福基。逍遙快樂位。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天尊 三稱

 

慈音佛。

董雙成仙姑。

慈音佛降。彩雲縹渺出瑤池。

隨駕崑崙任所之。練就菩提登妙果。養成舍利說禪詩。蓮臺座上花千朵。甘露瓶中柳一枝。自在觀音觀自在。婆心度盡眾生癡。

欽奉。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懿旨

竊此三期。普度東林。收圓靈性。度盡坤乾。慨茲世道。遠古易遷。人心陷溺。多失心田。輪迴無息。禍難慘纏。人皆佛性。無以回天。誰知性命。修養周全。說茲定慧。解脫為先。彩女傳經。慈航念虔。錫頒一卷。付列七編神人效命。愓愓乾乾。書成傳世。福德綿綿。欽哉勿忽。懿旨宣讀已畢。神人稽首謝恩。

 

◎淨壇讚

清淨之水。日月花開。楊柳枝頭。灑塵埃。一滴淨玄壇。除穢除殃。消災降吉祥。

清泉龍變化淨塵大天尊 三稱

 

佛淨。 

敬誦神咒。

 

◎淨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穢除氛。舌神正倫。通命養神。羅千齒神。却邪衛真。喉神虎賁。氣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鍊液。道氣長存。急急如律令。

 

◎淨心神咒

太上台星。應化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淨。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急急如律令。

 

◎淨身神咒 

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臟玄明。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身。急急如律令。

 

◎淨三業神咒

身中諸內境。三萬六千神。動作履行藏。前劫並後業。願我身自在。常住三寶中。當於劫壞時。我身常不滅。誦此真文時。身心口業皆清淨。急急如律令。

 

◎淨壇神咒

太上說法時。金鐘響玉音。百穢藏九地。群魔護騫林。天花散法雨。法鼓振迷沉。諸天賡善哉。金童撫瑤琴。願傾八霞光。照依皈依心。早發大法稿。翼侍五雲深。急急如律令。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嶽瀆真官。土地祇靈。左社右稷。不得妄驚。回向正道。內外肅清。各安方位。備守宮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護法神王。保衛誦經。皈依大道。元亨利貞。急急如律令。

 

◎淨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穢氣分散。洞中玄虛。晃郎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靈寶符命。普告九天。乾羅答那。洞罡太玄。斬妖縛邪。殺鬼萬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誦一遍。卻病延年。按行五嶽。八海知聞。魔王束手。侍衛我軒。凶穢消散。道氣長存。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勅。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廣修萬劫。證我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我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氣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急急如玉皇上帝律令勅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佩臨軒。弟子叩請。逕達九天。所祈所願。咸賜如言。

 

恭請 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三稱

 

天地開泰。

無極聖母。龍華勝會宴瑤池。萬靈統御傳教旨。諸仙獻壽。列聖稱觴。天威咫尺。功高德重。代爕權衡。仙主道宗。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天樂。百歲蟠桃。開金碧之靈園。救眾生之苦難。灑甘露於塵寰。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三稱十二叩

 

是時。瑤池金母。在無極光中。命彩女 董雙成仙姑。恭傳經言。

金母曰。自古吾師。

玄玄上人。傳道於木公。木公傳道於 吾。而後口口相傳。不記文字。而今。

天開宏道。普度東林。願世人早求明師。參透心性。無如紅塵火宅。墮之甚易。出之甚難。若無慧力。何能解脫。欲求解脫先須定慧。時慈航大士合掌恭敬。而白 母言。願

母開方便之門。說解脫之道。眾生之幸。則 慈航之幸也。爾時。 金母慈顏大悅。對 慈航大士言。爾以大慈心。顯化東土。今以解脫相請。爾其靜聽。吾為宣說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彼時。天於祥光。彩雲繞戶。鸞鶴侍衛。旌旆布空。 金母乘九鳳之輦。駕五色之雲。一時。三教聖賢。俱來擁護。天花繽紛。仙樂節奏。於是。

金母悲憫東林兒女。放 無極之光。即於光中。而宣說曰。天從 無極中開。太極日月三台。日月陰陽運轉。人從陰陽胚胎。或為男兮為女。皆從 無極而來。只為中間一動。霎時落下塵埃。墜入五濁惡世。貪戀酒色氣財。因此輪迴旋轉。情波慾海生災。血水週流可愍。尸骸遺脫堪哀。 老母說經至此。婆心慈淚頻催。爾時 慈航尊者。合掌恭敬請曰。弟子聞 母金言。

無極既生太極。兩儀叉分三家。萬物由此而生。又復由此而滅。何不令其不生不滅。以免血流滿地。骨脫如山。豈不甚幸。

金母曰。太極分判。天地生物之心也。血流滿地。骨脫如山。萬物自作之孽也。爾今問此。但有不生不滅之道。而無不生不滅之理。爾時。 慈航尊者。長跪座前。敢請宣說不生不滅之道。

金母撫膺良久曰。居 吾語汝。道者。反本之用也。萬物皆有本。由本而生枝。由枝而生葉。由葉而生花。由花而結果。人與萬物。不同質。而同理也。本立則根生。根生枝葉茂。本枯則根朽。根朽枝葉零。是以修道固本。固本者何。人以孝悌為本。道以精神為本。孝悌立。而人無愧。精神足。而道可修。修道無他。還全本來面目而已。精神從何處散出。還從何處收來。慈航尊者聞母所言。心中大悟。又復稽首請曰。弟子緣深。幸蒙闡明道果。敢叩慈悲。再示解脫之道。可乎。

金母曰。解脫非難。難在定慧。身心大定。便生智慧。智慧既生。解脫亦易。欲明解脫。先除六賊。耳不聽聲。目不視色。身不觸污。意不著物。鼻不妄臭。口不貪食。六賊既空。五蘊自明。受想行識。如鏡見形。五蘊既明。三家會合。精氣與神。長養恬潑。上下流通。何難解脫。慈航尊者聞聽母言。心中朗悟。稽首金容。而作頌曰。自從無極生太極。或為人兮或為物。輪迴生死幾千遭。墜落由來難解脫。不識固本而修身。又如樹枯無枝葉。瑤池老母發慈悲。親駕白雲賦貝葉。先言道果合三家。後說智慧須定力。六賊掃除五蘊空。返本還原為上着。

瑤池侍駕彩女仙姑頌曰。慈航道人大慈悲。至三再四求解脫。荷蒙 金母說分明。指破天機真妙訣。

大成至聖興儒治世天尊頌曰。人以孝弟為根本。道以精神為妙藥。本立而后道自生。成仙成佛憑人作。

太上老君掌教天尊頌曰。恰如久病遇良醫。又如青天硯白鶴。拳拳服膺朝五炁。三花聚頂能脫殼。

釋迦牟尼古佛天尊頌曰。老母真言不忍秘。句句都是波羅蜜。解脫定慧大工夫。留與眾生作舟楫。

眾聖賡頌已畢。老母說經方完。彩女侍衛。鑾駕騰空。時三教聖賢。十方諸佛。頂禮恭敬。信受奉行。流傳此經度世。收圓定慧。紅塵兒女。早夜誦念。即口應心。心心上朝。 老母自派護衛神祇擁護。身無魔考。家有平安。國有清泰。日念此經。保護安寧。夜念此經。夢裡無驚。行念此經。土地衛靈。舟車念此經。旅途保長亨。念念皆清吉。口口盡超昇。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終

其一
天上老母下凡來 指示龍華將要開
諸佛皆累奔波苦 只為愛子上蓮台

其二
修圓值此好時機 恩赦有旨開便宜
慈舟到前不登揖 看汝流戀到何時

其三
契子不必再遲疑 得到瑤京便得知
一旦慈航離岸去 千載難逢悔莫追

其四
爾今來堂是何因 碌碌忙忙走不停
份外祈求未得應 只有善緣方稱心

其五
今來要說有緣人 求脫須當把堅誠
不惜私財常急救 融和鄰里人人欽

其六
上蒼有眼作證明 到處佈滿週遊神
詳察五蘊去六賊 心存信義侍孝親

其七
母娘慈悲賜福音 客子個個要勤誠
訓練成績分早遲 爾時就能得應心

其八
來堂豈非向神仙 入到母門不等閑
功果圓滿揮法寶 齊力通神挽回夫

◎佛祖詩

其一
燃燈古佛說緣因 修練不計年月深
玉露灑下殘零客 心存學道即孝親

其二
夕陽西墜推人歸 玉兔抬頭照水流
荏苒如梳人快老 未如心愿白了頭

其三
心如旭日望東昇 未達初衷又西沉
細思計較有萬貫 到頭隨身幾多斤

其四
寺堂方便門常開 解脫凡
緊進來
多結善緣多結果 慈心施捨不為呆

其一
今來試看眾心中 到底仰母有幾分
信疑參半諒不少 如何可得世人宗

其二
再來試問眾如何 得識母意有幾多
欲渡無知登極樂 到處神仙在奔波

其三
慈母思子何時休 酒色貪戀不覺羞
自別不計回轉日 本來面目一齊丟

其四
求財不厭又再求 常把玉淚暗推流
失却
理智為得意 沉迷污域不回頭

其五
回頭便得遇光明 捨却
紅塵不了姻
看破凡間皆孽債 及早覺路拜悟真

其六
悟真有意總無難 必須心內有耐堅
到處神仙候接引 奈何世人不向前

其七
向前求道得望家 客子相似雨摧花
墜落結果由堅定 修圓不容亂交加

其八
不記來宅在何方 久涉寰塵已背忘
吐出真言不肯信 老母時刻泣雲端

其九
母在雲霄候兒歸 叮囑眾仙致力推
到處神佛在設法 壇堂寺廟顯靈威

其十
聖賢菩薩總臨凡 為着
渡世苦千般
備至真言把筆降 指示明路趕早行

其十一
欣從明路能動天 解除災厄消冤

是非莫說宜守己 一團和氣保延年

其十二
煉身健體堪為先 高去高來誰不恙
鍜就金剛不壞體 騰空渡世上陽山

其十三
母創陽出惠心謀 移植仙菓
設機構
牧畜而備耕耘載 仙草花欉架樑橋

其十四
五種傳來各項全 仙鶴飛禽滿稠養
件件皆被無點缺 有緣便可享無疆

 

慈音聖佛。一卷收圓定慧經。金丹拔萃鍚頒行。爾瞻恭作完成跋。宇內人知表至誠。塵寰苦難似潮催。及早修身淨俗埃。靜坐用工時習習。此經早夜念三回。念經只要會心維。百怪千魔咸伏之。最好禪房除雜念。亦分廟宇與家居。經成老母許賜作。十六金丹拔萃頒行。俾早日信受奉行。慈命爾瞻恭賦一跋以完卷末。但爾等坤乾二道。務宜偷閒靜習。早悟玄功。有階可上。勤誦此經以除雜念。並逐諸魔。不敢侵犯。

 

◎完經讚

母慈廣大感應無差 寂光三昧遍河沙

願不離仙真降福齊家 金地湧蓮花

皈命瑤池大聖金母大慈尊 眾生迪吉保安寧

 

◎回向偈

道在上天萬古崇 經傳法界妙圓通

師心真寶十方救 三寶參純化大同

禮謝道經師三寶 懺悔圓滿福無邊

風調雨順民安樂

文章標籤

新店凌寶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