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
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
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
心是一切罪福種子。
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
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
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
心是一切罪福種子。
本性光明是謂【覺】,無明蓋住是謂【迷】。無明覆蓋住本性,是由覺入迷,無明越蓋越厚,本性越迷越深而失去了自在,稱為煩惱。無明是因,煩惱是果。
根本的煩惱分為六種:
﹝ 一﹞貪,就是貪愛【五欲六塵】,不肯捨離。【五欲】乃是財、色、名、食、睡;【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五欲六塵】是誘惑是陷阱,貪愛這五欲六塵是輪迴苦海的根本,唯有捨棄五欲六塵的享受,甘心於淡泊清淨的生活,道業才能成功。
﹝二﹞瞋,就是周遭有不如意的人事物,便發怒氣或怨言或憎恨。眾人常自認自己不會起瞋心,殊不知怨天尤人、脾氣大、好勝好鬥、一念起了厭惡感皆可稱為瞋。千萬謹記在心,正所謂《瞋心一起,火燒功德林》。
﹝三﹞癡,乃愚昧不明,就是昏昏迷迷,不明事理。不明白真正的道理,把【真】認為【假】,把【假】認為【真】,正邪不分,是非不辨,人云亦云,人畏即畏,不信正道,不畏因果,迷戀人事物,無法自己辨別是非善惡明白道理。
貪瞋癡又稱 為【三毒】,癡是三毒中最難破除,也是貪和瞋的 根本。愚癡之人不信解深法,被妄想覆蔽,顛倒種種,心不得清淨,封閉內心,看不清自己,智慧難開!
﹝四﹞慢,就是自高自大,驕傲輕慢他人。驕慢之人容易我執,自以為是,輕視他人,無法真心恭敬他人,虛心請教。
﹝五﹞疑,就是對於實事實理,猶豫不定,似信非信。沒有主見,心意容易動搖,攪亂心思,容易混濁。因為有我,有我慢,心懷疑慮,妄生猜忌,是非紛起,造作惡業。
﹝六﹞邪見,不正確的見解,顛倒正邪,否定因果善惡。此六種為煩惱心所在,也因為這些煩惱,迷住自性,致使起心動念皆用煩惱心運作,自然就多造惡業,常受苦報。
今日生活在緊張、忙碌的社會,每個人都需要清淨圓滿的智慧,洗去煩惱、恢復心靈的自由,並從種種的貪婪與執著中解脫出來,才能找到真正的【我】。
解脫非難,難在定慧。身心大定,便生智慧,智慧既生,解脫亦易。欲明解脫,先除六賊:耳不聽聲、目不視色、身不濁污、意不著物、鼻不妄臭、口不貪食。六賊既空,五蘊自明。受、想、行、識,如鏡見形。五蘊既明,三家會合,精氣與神,長養活潑,上下流通,何難解脫。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解脫並非困難之事,困難在於需具備禪定的智慧以及身心能夠達到高度的定力。面對於人世間的順境、逆境,都要能保持定力,不去受外境及心境的影響生起貪慾來障礙心性,並自在無礙的應對生活,時時充滿生命力的能量與智慧,才能達到真正解脫的作用。身心能達到高度的定力,便會產生通達事理圓融事理和明辨是非的智慧。有了智慧的萌生,在定慧上下功夫,才有解脫的功能,要談解脫也就容易了。
想要明白解脫的途徑,就要先除去六賊。六賊從何來?
眼所見者為色塵;
耳所聽者為聲塵;
鼻所嗅者為香塵;
舌所嚐者為味塵;
身所覺者為觸塵;
意所分別者為法塵。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如果沒有善用身上的六根,受到外界的引誘,敞開大門,生出貪戀,心神馳外追求慾望,致使精、氣、神、大量流失,讓六塵變成六賊,導致身心靈受創,忘卻原本清純靈明本性。
所以要去除的六賊就是:
耳朵不要聽不好的聲音,眼睛不去看不應該看的色相,身體不去接觸會染污心靈的物質,心意不要貪著外物,鼻子不妄嗅香氣,嘴巴不貪食美味。這六賊如果能去除,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色等自然能明白,其餘的受、想、行、識,就有如明鏡,可以清楚看見所有一切的形象都是虛假之物。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野,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以此警告我們,追求外在的形色,將蒙蔽本性的清純靈明。千萬別讓六賊偷走了我們的精氣神,否則成了[有體無魂]的稻草人,談何生活,營造幸福人生;說什麼修道,復古收圓,都是癡人說夢。
人世間的苦厄,乃是五蘊匯聚的傑作。[心經]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何謂五蘊?
簡略來說,五蘊是指我人身心,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身體,並及外在的物質世界;[受、想、行、識]是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是精神。五蘊的蘊,是積聚的意思。五蘊的意思是指積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蘊舊譯為五陰,陰,是賊害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五者能賊害我人的性德。如果能時時觀照並喚醒原來自性,認清五蘊的真相原來其實是幻相,如水中月、鏡中花,並非真實,就會笑自己為何如此傻,一生都在為傷害自己的[五蘊]假相拼命,為了假象而傷了自性。
所以有人會說,人生的一齣戲,六根是演員,五蘊是劇情,世人沉迷劇情中,難捨悲歡離合。如果看清了這齣戲的真相,就能了解五蘊猶如鏡中所見,有如黃粱夢,為夢中境計較、悲傷、痛苦、煩惱‧‧‧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的幻境。
知道明白五蘊的幻境是假,唯有本性是真,身體力行,精、氣、神自然聚集會合而不會受到五蘊產生的苦厄所傷害,正所謂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身心靈健全,自然能長養性命,充滿生命力應對生活,無不流通,無往不利,也就沒有[解脫]的困難了。
道者,反本之用也。萬物皆有本,由本而生枝,由枝而生葉,由葉而生花,由花而結果。人與萬物,不同質而同理也。本立則根生,根生枝葉茂;本枯則根朽,根朽枝葉零。是以修道固本,固本者何?人以孝悌為本,道以精神為本。孝悌立而人無愧,精神足而道可修。修道無他,還全本來面目而已。精神從何處散出,還從何處收來。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載:「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大道無極,無形無象,在宇宙天地未形成之前即已存在,乃創造宇宙萬物最元始的能源。真理大道,是讓我們返回原本清淨自性的正道。萬物皆有天賦的本性,這是萬物的根本。
就像是樹木由種子發芽生根長出枝幹樹葉,待到時機成熟開花結果。這是花草樹木的成長過程,而這成長過程就是要有本性的根源存在。而這本性是一切萬物的根源存在。
人類與萬物雖然形體本質形成不同,但卻是一樣的道理。有了本性的根本存在,加上播種施肥澆水除草的勤加照顧,才能生根發芽長出茂盛的枝葉。相反的,如果本性枯竭,根都爛了,自然地枝幹花葉也就凋零了。
所以修道一定要從固本做起,因為一個人有了形體卻沒有本性的存在那將無任何意義存在,那何謂固本呢?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這是人世間最基本的課程,孝悌行的好就無愧於人倫。以修道來說,應該以保固精氣神為根本。精氣神飽滿,元神光彩身心靈健康,足以走向正道,否則精虧氣散神衰,已自顧不暇,談何修道救己度人。
修道沒有其他目的,只是回歸本來的清淨自性。大道之性人人本有;大道之德個個不無。之所以不能回到本來面目者,只因妄想執著太深,分別掛礙太重,無法使自心回到清淨與祥和。
原始的自性是充滿智慧與能量,能觀過去能感未來,只因隨境流轉脫離本性,致使原靈真性永沉苦海。
與生俱來的清淨能量精神被日常生活中的自私、忌妒、怨恨、輕視、執著等妄心雜念所掩蓋洗刷掉,所以必須從日常生活中用心檢討、反省、修正回來,此謂從何處流失就從何處修復回來也。
天從無極中開,太極日月三台,日月陰陽運轉,人從陰陽胚胎,或為男兮為女,皆從無極而來。只為中間一動,霎時落下塵埃,墜入五濁惡世,貪戀酒色氣財,因此輪迴旋轉,情波慾海生災,血水週流可愍,尸骸遺脫堪哀。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宇宙的一切天地萬物皆是從無極中開啟的(無極是宇宙原始的本態,是在萬事、萬物、萬象未形成前的寂靜狀態,是一切的開始),經過太極的過程,變化成日月陰陽兩儀,因緣聚合,日月陰陽相互運轉,於是宇宙的萬物由此而生。人類的出生,也是從父精母血陰陽二氣結合而產生胎兒,然後依其累世的因緣再出生為男嬰或女嬰,這一切都是從無極中演變而來。只因為機緣成熟,靜極生動,從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如此演化而來,在霎那間降落到塵土人間,成長於這個五濁(悲華經卷五載:五濁指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世界。世人進入了這充滿著煩惱痛苦的現實世界,很難去明白真理尋找大道。原本純淨自然的原靈本性受到感染而貪戀於酒色財氣,終其一生窮追不捨而帶動了業力,喪失智慧與明辨是非的能力,輪迴在六道中旋轉不已。由於人心中的一己之私,產生了貪求妄心與愛慾鬥爭而造下血腥罪惡,病態社會。為了私利忘了公利,爭奪擄掠而破壞大自然,造成殺戮戰爭,釀成大自然反撲,氣候驟變,所以生出許多災難。天災人禍,使得血水流遍滿地,大災難後支離破碎的屍骨如山,令人感到心酸悲哀。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沉為誰功?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世上的繁華物質,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寧靜與快樂。曲終人散,電影終會有劇終時,依靠外在的刺激得來的並不是永恆,有生必有滅,有合就有離,因此平常心是道。
何謂平常心?
平常心是處變不驚的泰然自若之心;是不因榮辱升降而妄生喜憂的恆常之心;
是數十年如一日地恪守信念又踏實勞作的平和之心;是能涵天容地的寬厚大度之心;
是待人處事能不勉強不逾矩的自然之心;是消除了畏懼的 自信之心;
是告別了浮躁緊迫的從容之心;是可以恆久地領受心境安然寧靜的反璞歸真之心。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唯有寧靜的心能因應世間的無常,這樣,無論是順境逆境皆能自然放下,解脫自在。
衣破補衣,鞋髒洗鞋,髮長整髮,心亂修心。修行即是修正日常生活不當之言行舉止。
修行是休止自己的欲望心、比較心、得失心、物慾心、貪婪心、嗔恨心、忌妒心、批評心、嫌棄心、生氣心、驕傲心、厭惡心、執著心、妄想心、分別心、煩惱心、傷害心....修行即是修心。
修行最終目的及依歸是將心性清淨、慈悲、平等,自然歸真返璞,回復最原始單純清淨的自性。
假如你有心修行,首要學習的是" 認識自己 ",知道你是誰並找回屬於你的寧靜